今天有幸前往了成都四中——石室中学的高二年级,与同学们和老师做了一次外语学习的交流。
无论是在讲课的过程中还是课后,我都感受到了学生对新鲜知识的渴望。他们希望自己在学校上课的内容能够更贴近学校以外的生活,更贴近他们眼中的现实。从英文课本和试卷中,他们难以找到学习外语的意义。长期的应试教育让他们在求知上产生了许多误区和片面的认识。比如:学好英语不就是为了考高分、考个好大学么?学好英语可以像别人那样出国留学啊,这样我就光宗耀祖了。外语学习简单说就是记单词学语法和做题,如果我成绩差,不外乎这三个地方出了问题。那么,当你考了高分,上了好大学,出了国以后呢?你需要外语帮你做什么呢?在国外求学你需要什么样的外语能力呢?这样的外语能力用考试去衡量恰当吗?你是否想过也有名牌大学的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还是选择了和专业无关的工作?那你为什么又要去学它呢?你是否想过也有国外毕业回国的留学生找不到工作?你是否想过当你通过记单词,学语法和做题把考试成绩提高到“好”的标准时,你的外语能力是否就好了呢?反之,那些外语能力好的人,他们是否每天都在做你认为的学外语的三件事?目的一致,或许达到目的的途径不一样。当然,最后你和我都将知识在记在了脑子里,但我们获取记忆的途径却不一样。同学们是否应该多动脑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听信?
在课后与老师的交流中,也聊到了传统学校的制度问题。与我之前在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所经历的一样。许多老师对自己反反复复好似千篇一律的教学感到厌倦。老师们也希望能在工作中不断的进步。不仅是在授课上,而且在自己的知识水平上都能够有所进步。但他们在学校里却没有这样的途径,老师与老师之间所谈论的学习进步,也只是在教学技巧上,而不是在专业水平上。是否大家认为,教个中学有一定的知识量就可以啦,为什么还要不停的学习?很简单,这是一种状态,你想让学生有这样的学习状态,你自己却一直不在这样的状态中。
许多时候,我们的学校太注重内容的一致性和教学标准的一致性,使得很多老师的教学创意受到限制。老师与老师之间再相互影响,使得大家都缺乏教学灵感。实际上,教学的有效性是来源于学生而不是老师。当老师过分关注自己是否讲到位,是否讲全知识点,是否把握好时间的时候,你已经忽略了学生是否还有问题想问,是否学生对部分内容并不感兴趣,是否他们已经在想:“天啊,怎么还不下课”。当学习者本身的注意力被破坏的时候,那些表面上的教学标准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大家在制定这些标准的时候出发点难道不应该在学习者身上?我们想当然的认为只要老师做到了这一二三的标准,学生就一定有四五六的效果。我们太听信权威而放弃了最真实的聆听——自己的耳朵。许多新老师在上岗并接受一学期的潜移默化的学习后(试听,集体备课,示范课等),变开始照着教龄长的老师那样去上课,去努力让自己达到那样的标准。如果许多标准让你上课不自在,你是否考虑过听你上课的人会感到更不自在?比如,当你强迫自己要必须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知识点的讲解,你是否同样在强迫学生不要打岔耽误我的时间,要不我完成不了这么多内容。或许学生不爱提问题也正是这样被强迫出来的。因为他们觉得不能打岔或者提问题是会让自己变得尴尬的。对于向前辈老师学习这件事,我想说的是,吸取经验是有必要的。但你是独立的一个人,你也有你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正如同许多歌坛前辈一样。许多新歌手一味的模仿老一辈的唱法却迷失了自己,也是不被前辈们看好的。许多以前的训练方法在现在都已经被淘汰或取代了。但看看现在的学校教育,似乎和我自己二十年前的学生时代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环境和教学设施更好了。
我们的教学改革,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